2021-09-26

信息碎片化时代,更要读书

信息碎片化时代,更要读书

随着最近某女士回国的消息铺天盖地宏轰炸互联网的各个角落,又一轮正反大辩论开始了。各路人马怀揣着不同的目的和心态纷纷加入,于是又是一番昏天黑地,腥风血雨。人们一方面自己纷纷站队,另一方面给不同意见者挨个儿贴上标签,就和几十年前一样,真是一幅热闹景象。

眼前的一切纷乱和浮躁,让我前些年开始涌上心头的想法愈加强烈。

信息碎片化时代,我们更要读书。

如果非要论证这个问题的合理性,我觉得大概是这么几个前置公理:

公理一: 信息碎片化带来的问题一,是垃圾信息占比极高。

公理二: 信息碎片化带来的问题二,信息碎片化会导致信息接收方的思维更加趋于二维化和扁平化

公理三: 思维趋于二维化和偏平化,会导致更加依赖信息碎片化,从而陷入恶性循坏当中

公理四: 思维二维化和偏平化,最终的结果是人无法建立自己的知识和价值体系,失去自我

所以,跳出信息碎片化怪圈的最好办法,就是回到人类最经典最传统最初的信息获取机制:读书。

读书的好处,那些名人名言早就说烂了,除了那些大家们提到的种种,我对读书最大的感受,就是:

一本书,就是作者一段时间内思想体系的总结

这也是我认为读书区别于其它信息渠道最大的优势。譬如,同样是描写西门大官人,如果你看的是某个自媒体的文章,哪怕是质量再高,那最多也就是个小黄文而已。给读者带来的收获,可能也不过就是一片小爽文罢了。而一旦你看了《金瓶梅》,那你就会穿越几百年的历史,走进一个普通明朝文人的内心,了解他对所处时代的憎恨,批判,否定,以及思考。你还会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,市井文化。当然了,还有一些不可描述的文字,其形象,精致,文学价值,也远非现在那些碎片化文章所能比拟。这也正印证了一句话,传播《金瓶梅》小电影是犯罪,传播《金瓶梅》小说就没事,因为人家那是文学艺术,经典名著。

读书的第二个问题,就是选书。选书,我的建议是,先确定你想了解的内容,然后尽量首先选择那些观点更加中立客观的书籍。比如,我目前读的是这本书:

江泽民传

原因就是作为80后,我想更深入地了解我的青少年时期,当时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到底是怎样的。既然主题选定了,在选择书籍的时候,我会刻意避开那些主流的作品,因为可想而知里面会充满很多主观意识的内容,而这些主观的意识对我来说并没有任何参考价值。于是,我选择了一个外国人的著作。当然能在大陆出版,能想象内容上肯定也会有些考虑和调整,但至少,作者描述了大量的客观事实,而不是作者的主观评价和感受。这样,基本读过本书,我就能在自己的知识体系里初步建立一个对他的信息库,从而为下一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个库而继续学习。如果不是读书,而是从互联网搜集那些快餐信息,那我想我只能得到两种内容:要么是缺少事实支撑的大量的主流观点,要么是带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信息。而这些对我而言,价值就很低了。

我想,对于现在大多数人而言,读书的最大障碍并非是时间。毕竟玩儿手机的时间就足够读书了。读书的最大障碍,应该是很难坚持。我想解决这个问题,最好的办法就是:

别跟自己较劲,读一本自己想读的书

是的,别问自己该读什么书,就问问自己想读什么书。